•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查看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迎接海水淡化“十二五”黄金发展期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水资源危机已成为仅次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界第二大环境问题。世界范围的普遍缺水使海水淡化技术从中东的沙漠地区扩展到全球的主要沿海国家,形成了海水淡化的生产销售和装备制造两大产业。

    市场氛围“炙手可热”

      “向海洋要淡水”已经形成了方兴未艾的产业。目前,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在运用海水淡化技术获取淡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厂1.3万多座,海水淡化日产量约5560万立方米,相当于0.5%的全球用水量,可以解决1亿人的用水问题。

      在我国海水淡化虽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条件,但研究水平及创新能力,装备的开发制造能力等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当务之急是尽快形成完整产业链条。通过发展膜与膜材料、关键装备等核心技术,提高关键材料和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具备自主建设大型工程的能力。

      多地自来水价格上涨,这使得淡化水与自来水价格具有可比性,为海水淡化产业拓展了更大空间。工业发展耗水量的巨大需求,也直接推动了大型海水淡化项目的发展。

      据了解,海水淡化产业的投入相较一般产业要大,最小的海水淡化厂投资都超过上千万美元,要想成功运营起来,后期的投入更多。目前中国建立的海水花旦厂多为政府组织,民营企业涉足的基本上都是海水淡化设备和技术。

      海水淡化除了可以生产淡化水之外,剩余的“废”水由于含有高盐分和一些化学物质,被用作晒盐和化学提纯,从这些“废”水里晒盐和提纯化学物质,比以前通过盐碱地获取盐及通过矿物获取化学物质成本更加便宜,且利于环保,可见,海水淡化产业无论怎么贵,都不缺“买主”。

      “发展海水淡化必须增强紧迫感。”日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强调,中国海水淡化产业整体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目前一些先进的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以色列和新加坡等,十分关注中国海水淡化市场,并有意发挥其技术、装备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抢占中国市场。

    政策激励日渐成熟

      今年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一“有史以来”第一份国务院有关海水淡化的文件引起业界关注。随后,作为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被正式列入七大战略型新兴产业之中。到2015年,中国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建立较为完善的海水淡化产业链,关键技术、装备、材料研发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业界纷纷揣测“海水淡化产业将迎来黄金期”。

      《“十二五”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于近期将发布。届时,一系列有关的产业激励政策有望出台,进一步刺激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做大做强。

    技术创新需更上一层楼

      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与工业应用,在半个世纪期间形成了以多级闪蒸、反渗透和多效蒸发为主要代表的工业技术。有专家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然是这三项技术“唱主角”,但反渗透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我国在反渗透法、蒸馏法等主流海水淡化关键技术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成本逐步下降,已接近5元/立方米。对于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层面的局限性,高从堦院士曾指出,目前我国海水淡化膜关键技术设备、项目、材料等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立足当下国情,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实为一种现实的选择。我国局部地区因污染而造成的水质性缺水,更加剧了“水荒”现状。在此形势下,决策层逐渐将视线转向海洋,“向海洋要淡水”,将海水淡化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逐渐跻身国家战略。